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 发布商机   免费发布简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铭万商机  
瓦楞纸箱 | 服务类 | 相关耗材 | 各类工业用纸 | 蜂窝纸箱机械设备耗材 | 瓦楞纸箱机械设备 |
网站公告:
中国瓦楞包装网是一个围绕瓦楞包装行业,集中展示纸箱包装,瓦楞纸板加工、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原纸供应、软件开发等瓦楞包装行业相关的大型行业平台。是中国地区专业、有影响力的瓦楞包装电子商务平台。
资讯类型
行业动态 企业动态 展会快报
热点专题 科技动态 标准法规
包装技术 行情
热点专题 更多>>
科技动态 更多>>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行业动态

寻找中国印刷业的“隐形冠军”

来源:[中国瓦楞包装网] 作者:[哈博] 点击率:[1059] 时间:[2012/3/26]
“做大”一直是中国企业家挥之不去的梦想,也是有关政府部门产业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向,印刷业也不例外。近年来,虽然中国印刷业的整体规模实力与日俱增,但“小而散”却是业内人士对产业格局近乎一致的评判,这一点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被一再提及。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印刷业存在的问题时,《规划》给出的第一条便是:“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例证是:“全国百强企业年产值600亿元,占全国的14%,仅为世界领先企业产值的一半。”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呼应,《规划》提出:“加快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建设步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印刷企业。到‘十二五’期末,产值超50亿元的印刷企业有若干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企业超过100家。”

  在超大型印刷企业的培育名单上,当纳利、紫江、雅图仕、永发印务、上海烟印都是当仁不让的备选,在2011年的百强印刷企业榜上他们位居前五,年销售收入最高的近32亿元,最低的亦有近21亿元。然而还有一批企业,他们的体量与五强相差无几,甚至更为庞大,却由于种种原因,在业内并不为人熟知。利乐中国、凸版中国、澳科控股、正美集团……,这些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于大多数业内人士而言,这些企业就犹如潜水的“大鳄”,偶尔会露出一鳞半爪,却很难得见全貌。

  大隐隐于市

  在资讯无比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尽管印刷“大鳄”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隐私,以免过度暴露于镁光灯下,但网络时代的信息拼图还是为我们揭开了他们神秘的面纱。通过汇总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可以确信,在利乐中国、凸版中国、澳科控股、正美集团这些很少以整体形象现身行业的企业之中,不仅隐藏着各个细分市场的领跑者,而且“潜伏”着中国印刷市场真正的大鳄,他们无愧于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作为全球无菌液体食品包装市场的领跑者,利乐公司自1972年进入中国市场,默默耕耘40年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北京印刷协会公布的一项数据却一举将利乐推向了行业的中心。据该协会统计,2009年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27亿元,占北京地区印刷业销售产值的13.6%。此等销售规模比被认为是国内最大印刷企业的当纳利中国同年销售收入要高出近1亿元。而除了北京之外,利乐还在广东佛山、江苏昆山、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设有生产企业。在公开的市场信息中,利乐从未提及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数据,但纷美包装有限公司的IPO文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作为利乐在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纷美包装IPO文件披露,按收益(基本等同于销售收入)计,2009年,利乐、纷美包装分别占中国无菌包装市场72.1%、8.5%的市场份额,而纷美包装该年度销售收入约为7.7亿元,以此推算利乐当年在中国无菌包装市场取得的销售收入约为65.3亿元,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印刷企业。

  同为国际巨头,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在中国印刷业的地位同样不像他们表现得那么低调。作为综合型集团公司,凸版旗下拥有利丰雅高、凸版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北京日邦等在业内颇具竞争力的印刷企业。数据显示,2010年,利丰雅高完成销售收入约19.1亿元,凸版印刷(深圳)完成销售收入约5.4亿元,北京日邦销售收入约在2亿元左右,以此推算,凸版中国印刷业务年销售收入在26.5亿元以上,整体实力当在国内印刷企业前三之列。而在期刊印刷领域,凭借利丰雅高多年的市场积淀,凸版中国则是当之无愧的市场冠军。

  利润丰厚的烟包印刷领域一直是“大鳄”丛生的沃土,澳科控股则是这片沃土上最神奇的隐者。尽管早在2004年便在港交所上市,在内地有十多家控股企业、主攻烟包市场的澳科控股却一直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很多业内人士或许都听说过青岛黎马敦、北京黎马敦太平洋、昆明伟建、杭州伟成等公司的名号,却很少有人将他们与澳科控股联系在一起,而他们都是澳科控股旗下的企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2010年,澳科控股营业额为26.5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53亿元,领先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劲嘉股份2亿多元,在国内烟包印刷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正美集团则是国内标签印刷领域的王者,这家来自台湾,长于内地的企业2010年标签出货量超过100亿张,据业内人士估计销售收入约在20亿元左右,在年产值仅160多亿元的标签印刷领域可谓一枝独秀。

  大鳄进化史

  利乐中国、凸版中国、澳科控股、正美集团自然不是隐身“大鳄”的全部,但4家企业合计130亿元以上的年销售规模已足以改变业界对中国大型印刷企业群体的固有认识。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4家在中国印刷市场举足轻重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企业属性而言,均是外资企业。利乐中国、凸版中国自不待言,澳科控股的前身虽然是香港人李伟波在内地创办的印刷企业伟诚集团,但在香港上市之后,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伟诚集团最终被全球最大烟包印刷企业澳大利亚AMCOR集团控股。正美集团则是一家来自台湾的家族企业(按我国现行法律,港澳台资本在内地设立的企业参照外资企业管理)。这些“外来者”如何在中国市场一步步成长为各自细分领域,乃至整个印刷业的“大鳄”?  

  回顾4家企业的成长史,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开始都算不上完美。利乐在1972年便进入中国,直到1987年才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企业北京特许包装材料生产厂。同年,日本凸版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5年后在深圳成立了其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印刷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后其在中国印刷市场的发展长期陷入停顿。正美集团1995年进入内地设立深圳、上海工厂之时,中国标签市场尚处于蒙昧期,市场需求有限,即使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人均标签需求量仍只有0.2平方米。澳科控股的前身伟诚集团成立于1998年,但5年之后其营业额仅为2.3亿港元。

  开局虽不完美,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超常规持续发展,在各自市场领域的提前卡位为4家企业赢得了快速膨胀的机会。不过面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4家企业选择的扩张路径并不一致。从整体上看,利乐中国和正美集团的发展趋向于“内生性增长”。随着中国乳品行业的爆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利乐陆续完成了在北京、佛山、昆山和呼和浩特的生产基地布局,并在广州、成都、厦门、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正美集团继深圳、上海工厂之后,自2000年起,又陆续在昆山、烟台、重庆、郑州设立了工厂。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则更偏爱收购。在中国印刷市场的扩张停滞十几年后,日本凸版于2006年突然发力,一举收购了以商业印刷为主业的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两年后又举起了资本的“大棒”,通过收购新加坡SNP公司获得了中国期刊印刷市场的领军企业利丰雅高集团。澳科控股更是将资本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致,在2004年3月上市之后其立即展开了收购之旅,同年7月,收购伟建集团35%的股权;在AMCOR入股之后,又于2006年收购了后者在青岛和北京的业务;2007年一举收购全国三大烟包印刷企业之一的贵联集团,使其在烟包印刷市场的份额达到历史性的17%;2010年,在出售贵联集团的同时收购祺耀集团余下45%股权。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之后,澳科控股坐稳了中国烟包印刷市场“老大”的位置。

  为什么是“他们”

  “内生性增长”和“并购”是企业“做大”的途径,而持续上扬的中国市场则是“做大”最坚实的基础。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能够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王者”?除了外资企业固有的先发优势之外,这些企业自身还有哪些促使其走向成功的特质?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其自身的资本实力。二者的不同在于,凸版中国主要依靠其母公司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在100多年发展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规模实力,而澳科控股的底气则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如果没有上市后的大举收购,很难设想一家企业的营业额能在8年之内由2.3亿港元增长至26.51亿港元,扩张10倍以上。

  得天独厚的客户基础则是正美集团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产品标签是正美集团的主要产品之一,而在这一领域,近年来来自台湾的富士康、广达、仁宝、英业达一大批IT代工企业均在内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配套产业链上的一环,正美集团从中获益匪浅。

  在4家企业之中,利乐中国的成功最为引人关注。成立于1951年的利乐公司以提供液态牛奶包装起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独特商业模式。利乐可以为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提供从加工设备、灌装机、包装,到无菌技术的整套解决方案,他们通过设备、技术与包装的捆绑销售,深入到客户的生产流程之中,从而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绑定。正是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为利乐赢得了全球无菌包装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也确保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资本、客户、技术、商业模式,正是这些因素支撑了“大鳄”的成长。由此反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单体企业的成长速度上,本土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相提并论。在全球化竞争时代,相对资本实力更雄厚,市场营销经验更丰富,技术积累更充分,商业模式更完善的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可以倚靠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只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印刷企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纷纷涉足海外市场,获取相对有限的利润,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却通过在中国设厂占据高端市场拿到丰厚的回报。

  《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印刷企业”的呼唤可谓正中问题要害。印刷业外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也迫使本土印刷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近年来部分企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在烟包印刷领域,劲嘉股份上市之后,规模迅速扩大,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成为澳科控股强有力的挑战者;在无菌包装领域,以山东泉华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在“大鳄”的地盘上打开了缺口。尤其是在劲嘉股份等先行者带动下,国内印刷企业的资本意识开始觉醒,不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得了发展的全新动力。但从整体上看,培育中国本土超大型印刷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关于我们 | 发布信息 | 帮助中心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